云南省军区昆明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离休老干部李一飞:三十余载初心不改  捐资助学贯彻信念
云南政协报 2024-07-30 11:37:16

李一飞,江苏武进人,1928年8月出生,1949年入伍,1954年入党,1983年离休,原昆明军区营房部副部长。21岁时,他跟随陈赓、宋任穷带领的大军转战桂、滇2省并参加了解放云南的战斗。云南解放后他选择扎根边疆在部队营房岗位工作30多年,在职期间先后荣立3次三等功。一次李一飞在边境执行任务途中,因车祸造成腰椎骨折,事后被鉴定为二级乙等伤残。


他多次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全军先进离休干部”“全国最美志愿者”等表彰,因32年坚持捐资助学的事迹广为人知,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公益爷爷”。


“他就是一个简单、纯粹的人”

在诸多的受访者中,每个人对李一飞的第一印象都是“朴素、简单”。家中的老旧家具,简单的陈设,本人的衣服仅有三四件轮流换着穿……



李一飞对自己的物质生活要求极低,能省的钱都节省下来,但是对受资助的孩子却很“大方”。自从1992年李一飞与云南希望工程结缘,无论何种情况,他都从未放弃过这条捐资助学之路。32年来他累计捐款114.24万元,这个数字背后,是全省420名来自26个不同民族的贫困学子因他而得以改变命运。


“他就是一个简单、纯粹的人,他想帮助孩子,就会想方设法把这件事做细做好。”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小学建设部主任赵珂熳对李一飞的评价充满敬意。自2018年负责对接李一飞以来,赵珂熳认为他不仅仅是简单提供金钱上的捐赠,更是在用心用情地想做好这件事。


赵珂熳说:“李一飞爷爷非常细心,随时在思考孩子们具体需要是什么。”较早的时候,李一飞捐资助学的重点放在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女孩身上,因为种种因素,她们获得的读书机会相对较少,为此李一飞自费置办“爱心书包”,给她们提供书本、文具,帮助她们改善读书的条件;之后随着义务教育普及,加之2006年云南启动希望工程“爱心圆梦大学”项目,李一飞便将捐助重心转移到大学生群体上,让更有需求的学子受益。


李一飞家中有几个大箱子,里面装的是他资助的学生给他写的1000多封信,全部按照名字整理收纳好。李一飞备注了孩子们的生日和一开始受捐赠的年纪,也会更新孩子们老师的信息,为的就是能持续了解孩子们的情况,从而作出更合理的资助计划。


李一飞过去在部队负责营房建设,离休后他利用自己的专长,一直坚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更大限度为公益事业提供帮助。早在1996年,李一飞便当选为云南希望工程监察委员会委员,在这个公益岗位上,6年时间里共走访了云南省30个县区,80个乡镇,145所乡村学校,行程15000多公里,看望受助学生183名,走访特困户家庭28户,巡视希望小学工程质量88所,为云南希望工程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多次表示,‘只要我还在、只要云南希望工程还在,只要还有需要帮助的孩子,我就要一直做下去。’”赵珂熳说,截至目前,李一飞是云南青基会发展史上捐赠持续时间最长的个人捐赠方。(云南青基会当年设有云南“希望工程”办公室。)


随着李一飞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云南青基会的工作人员为了减轻李一飞的经济压力,悄悄达成了一个共识:不再主动向李一飞爷爷提捐款。因此2023年的时候捐款项目中断了一年。


“今年我们开展春节慰问的时候,爷爷就生气了,他说:‘我糊涂了,你们也糊涂了?我不让你们来,你们就不处理这个事情!’”赵珂熳说,今年3月份李一飞便一直催促自己办理捐款事宜,直到4月30日,李一飞再次向希望工程捐赠了22万元。

此时的李一飞身体情况并不乐观,是工作人员用轮椅推着他到银行办理的捐赠手续。

  

“从未有过‘稍息’的时候”

每每被问及为何坚持捐资助学,李一飞给出的答案都非常坚定又质朴:“党员的义务就是为人民服务。”他是这么说的,也将这句话践行了一生,一位“退伍不褪色”的楷模,他的生命之树常青,根深植于为人民服务的沃土之中。



“老首长有很强的党性原则,哪怕是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参加组织生活,他都会主动写请假条报给我。”负责照顾李一飞的护士邱琼仙,同时负责联系李一飞所在的老干部党支部,她向记者分享了一个小故事。


“他特别不愿意给我们添麻烦。”李一飞的主治医师钟声说,2020年时李一飞耳朵听力衰退,按照政策他购买助听器是可以报销一部分钱的,但是他为了节约国家资金,买助听器的事情便作罢。


回忆起李一飞以前来验收希望小学工程的情景,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九龙镇三哨村党总支原副书记李正林还历历在目,当时村里道路尚未硬化,路不好走,况且李一飞因为腰伤,需要人搀扶才能走路,但是他还是坚持自己亲自跑到现场验收。“当时我们留他吃饭,他也不愿意,说群众生活困难,不能给我们添负担。”


出生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磨黑镇的白旭,是从小学起到大学一直接受李一飞资助的孩子,2013年的时候,几经辗转,白旭和母亲第一次从老家到昆明,见到了李一飞。在病床上的李一飞一直交代白旭要认真读书,因为担心这次探望会加重家庭经济负担,李一飞还给白旭母女400元作为路费,白旭母女执意不收,李一飞便从病房追到电梯口塞给了娘俩。


李一飞的资助,远不止于金钱的给予。他用心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声音,用文字传递爱与希望。


“……在学习用品中配有信纸、信封和邮票,就是给她写信给我用的……”


“你在学习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非常高兴,一定要保持下去,我相信你能做到。”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为保障贫困儿童上学,国家、省、市、县共同筹资5亿元,‘两免一补’工作已经启动……我将复印资料寄去,你先认真地阅读一下……”


以上是李一飞给他资助的孩子的回信,字里行间均流露着对孩子们细致的爱护和未来发展的关心。


罕素琴自2002年起接受李一飞老人资助,现在已经是普洱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师。她在初中、高中阶段都萌生过弃学的想法,李一飞得知这个情况后,通过书信鼓励她坚持学习,在报考大学的时候还提供了建议。她感慨道:“如果不是爷爷,我的人生不会是现在这样。”


“爷爷当时腰不好,但他还一天三次从六楼下来,去青基会落实我做手术的事。”回忆起当年的情况,曹红梅几度哽咽。家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勐科村的曹红梅,小学三年级开始接受捐赠。2012年,只有14岁的她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万般无奈下,家里向李一飞写信请求帮忙联系医院治疗。李一飞得知后便开始多方打听,通过他不停地奔波对接,仅仅一个月左右便联系上原广州军区总医院帮曹红梅做了手术。“后来每次联系,爷爷都很关心我的健康,总是问我身体恢复得怎么样。”


2021年的时候,正值党的百岁生日,李一飞立下宏愿: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希望能在自己一百岁的时候资助满500名学生。


云南省军区昆明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所长徐光灿充满敬佩地说:“老首长一生都以军人、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从未有过‘稍息’的时候。”

  

“希望未来能像他一样,回馈社会”

李一飞在捐赠之事上保持着低调,从不张扬,但他的善行如同细雨润物,无声中滋养着周围人的心田,悄然间激发了更多善意的涟漪。



云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杨永坚,从2013年至2021年间,作为捐赠工作的重要参与者,与李一飞结下了不解之缘。“李一飞先生常言,他的一切成就皆源自党的培养,因此,他所做的每一分努力都是对党的回馈。”这份精神如同磁石,深深吸引了杨永坚,使得他在讲授党课之时,自然而然地将李一飞的事迹融入其中,成为激励人心的鲜活教材。不仅如此,杨永坚更以身作则,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他倾听民声,自掏腰包解决群众难题,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真正将李一飞的奉献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云南中医药大学内,受助学生代表谈及李一飞时,眼中闪烁着感激的光芒。“每次探访李爷爷,他总用温暖的话语激励我们,鼓励我们勤奋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大山,摆脱贫困。”这份力量,成为许多学子继续深造、追求梦想的强大动力。“正是因为有了李爷爷的鼓励,我坚定了考研的决心,希望未来能像他一样,回馈社会。”


深受李一飞影响的罕素琴深情地说:“李一飞爷爷是我人生的灯塔,他不仅在三观塑造、性格培养上给予了我巨大帮助,更在我人生道路的抉择上提供了宝贵的指引。”如今,罕素琴已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她将继续发挥自己的所学,悬壶济世,努力为社会作出贡献。


河口瑶族自治县瑶山乡的李娇,二年级的时候开始接触到李一飞,除了学习上的困难,他们家也曾为家里农作物卖不出去向李一飞寻求帮助。岁月流转,李娇在成长中汲取了坚韧与智慧。如今,她已化身为家乡发展的“小引擎”,利用电商平台,帮助当地群众出售滞销的香蕉、菠萝等农产品,为乡亲们开辟新的增收渠道。


在李一飞的熏陶下,曹红梅也立志为人民服务,大一的时候便积极提交了入党申请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现在她就职于盈江县卡场镇人民政府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作为一名乡镇干部,她心系群众,致力于政策指导与服务,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李一飞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岁月悠悠,李一飞的精神如同不灭的灯塔,照亮了无数人的前行之路。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李一飞的事迹如同一股清流,提醒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的行为不仅改变了个人命运,更在无形中构建了一个传递爱与希望的网络,让这份无私奉献的精神得以跨越时空,生生不息。相信在这片被爱与奉献温暖的大地上,将会有更多美好的故事被书写,更多温暖的瞬间被铭记。

  

【记者手记】


此次采访之旅跨越四日时光,采访小组足迹遍布多地,深入挖掘了李一飞先生那些感人至深的事迹:他凭借自学成才的中医技艺,在火车站有人病倒的紧急关头挽救生命;为了能让孩子们读懂他的心意,他坚持一笔一画工整书写信件;他希望自己离世后能将遗体捐赠给云南中医药大学,继续为医学科研事业作出贡献……


在这条探寻之路上,我们也听到了不解与质疑的声音,但更多的是对李一飞先生无私奉献精神的深深敬佩与崇高尊重。他的一生,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守护,是对党的忠诚不渝的践行,更是作为军人的铁血风骨与党员责任担当的生动展现。


遗憾的是,由于健康状况的限制,李一飞先生未能亲自接受采访。在病床上这位耄耋老人意识已经很模糊,但是听到他捐助的孩子来看望他时,他还是努力睁开了眼睛,手轻轻地在挥动,仿佛想要跨越病痛的束缚,再次拥抱那些他深深牵挂的孩子们。


采访期间,记者还踏访了禄劝县的“红军洞”烈士陵园,那里安息着21位英勇的烈士,最小的年仅十四五岁。据了解,其中有12位烈士,是1935年长征时期,红军过九龙时,因伤病留下的伤病员,被当地土豪杀害于溶洞中。


在那一刻,李一飞老先生的形象与那些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仿佛交织重叠,共同绘制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正是这些老一辈革命者,有的以生命为代价,有的则倾尽一生,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李一飞老先生的老去,一个时代缓缓拉上了帷幕,但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如同璀璨星辰,永远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份对信仰的坚守、对责任的担当、对社会的奉献,都应当成为我们永恒弘扬的主旋律。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