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与全国其他省区的协同发展,在《云南省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明确了到2035年建成职业教育强省,建成4个区域产教联合体和一批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有效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刘康宁表示,由于我省不同市、县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在区域产教融合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拉低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水平,依然存在政策实施的保障力不足、产业导师制度建设不完善、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匹配性低的问题。
为此,在云南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刘康宁、孙俊、袁锐波、何纾、田应华五位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题为《关于我省职业教育区域产教融合发展的提案》。
提案建议:要完善政策指导,建立制度保障机制。相关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要加强实施细则指导,使政策执行具有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尽快建立产教融合质量保障与督导评估机制,使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教育专家密切合作,共同制定评估标准体系,同时发挥省政府教育督学的专家力量,将地方产教融合发展纳入到督政、督学的评估监测;此外,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园区牵头、企业学校双主体”运行机制,支持昆明市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支持昆明、曲靖、楚雄等州(市)围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以绿色能源、高原特色农业、文旅康养、有色金属等行业为重点打造具有特色优势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要畅通“双师型”教师的企业实践通道,加快产业导师队伍建设。要优化职业院校教师的招聘、培养和评价机制,吸引更多具备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加入职业教育领域,全面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选派骨干教师支教、设立少数民族教师专项培训计划等,提升市、县域地区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和产教融合能力;畅通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双师型”教师交流互聘,加快产业导师队伍建设,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企业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要优化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产业适配性。建议教育厅通过专业综合评价等手段进一步优化职业院校的专业布点和结构,同时,联合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制定我省的区域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报告,通过政策倾斜和政策激励来引导不同区域的院校专业增设和调整,以全省职业教育一盘棋来统筹专业建设;此外,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深化改革,尤其是加强实践性课程的产业、行业和企业对接,提升课程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