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贾 磊
我曾无数次问自己,丽江吸引我的地方究竟是什么;也曾无数次叩问高高的雪山,你为何让无数世人梦萦魂牵……当一次次自问成了与丽江的零距离触摸之后,自己才终于感受到了这个美丽国度总让人牵挂和流连忘返的真谛。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三个一批”调研采访走进丽江的时候,重温丽江当年申遗成功的前前后后,或许可以找到爱上丽江的理由。
申遗改变了丽江
丽江突然闯入世界的视野,有人说是那场大地震。但其实,是开始于那场天灾之前的申遗,在地震发生后获得成功,助推丽江这个曾经的边远小城,在一夜之间名闻天下。一个值得记住的历史时刻是,1997年12月4日,丽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此,丽江成了一个世界级的品牌,这两个字的含金量也与日俱增。
“丽江——永远的世界遗产”,是世界给丽江的最准确定位。靠着这块金字招牌,二十多年来,丽江迅速成为全世界最富盛名的旅游地之一。
专家们认为,丽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地,它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从历史、科学、文化角度看,完全有理由、有条件加入《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的指针走到了北京时间1997年12月4日凌晨2时,意大利那布勒斯那个不眠之夜,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填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尚无文化遗产的空白,成为我国第一个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获得成功的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古城也被世界文化遗产评审专家称为“活着的古城”……一个世界级的光环从此改变了丽江古城的命运和历史走向。
科学规划让丽江“活”了下来
有句话说,人们最容易忽略的,往往是身边最美的风景。这句话用在丽江出名前几年当地人的身上,再合适不过。
那时的丽江人,并不觉得自己的家乡很美,恰恰相反,大部分人认为,旅游应该去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即使是见多识广的昆明人,知道丽江及纳西族的人也并不多。“是申遗和旅游业的启动让我们发现了丽江的魅力。”曾担任丽江市古城区古城管理局领导的和红阳如是说。
虽然丽江古城一直“活着”,但却是一个“被遗忘的王国”。或许正是这种“遗忘”,让丽江古城完整地“活”了下来。
早年,当地政府就做出了一个十分明智的决策——“保留古城,另辟新城”。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当地在城市建设方面,对丽江古城的道路、桥梁、厕所、路灯、排水、绿化及不协调的建筑物进行了全面整修、改造,逐渐降低了古城的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大幅度提高环境质量。同时,政府鼓励古城居民对自家民居进行全面的原貌修复,并对140处重点民居院落进行了挂牌保护。正是“保留古城,另辟新城”的决策,使丽江古城得以完整保存,形成了古城与新城并存发展的城市格局,为世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古城保护方面,不得不佩服丽江政府的超前意识。早在1982年那样的年代,就制定了《丽江县城总体规划》,1986年又有了《丽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94年6月《云南省丽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正式颁布,丽江古城的保护不断升级并走向法制化的轨道。
丽江的动人之处
丽江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成为了我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中以整体保护的方式争取到的第一顶世界文化遗产桂冠。在这99个历史文化名城乃至世界名城中,丽江古城地位卓越。
丽江申遗成功后,丽江古城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欧洲人最喜爱的旅游城市”等。经过20多年发展,丽江旅游产业规模日益壮大,产业要素日益齐全,目前全市共有A级景区19家,成功打造了以“两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风情”为代表的丽江旅游品牌,基本形成涵盖食、住、行、游、购、娱在内的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有力推动了丽江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丽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十八个典型地区之一。